****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號召:“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中國制造業要由大變強,要走向世界產業鏈中高端,面臨的國際形勢日趨錯綜復雜,較重要的還是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抓好實體經濟,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
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是建設制造強國主要任務之一
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培育新動能,主要抓兩個方面:一是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二是狠抓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是我國制造業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的主要方面之一。
傳統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我國傳統制造業在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中占比80%以上。同時,傳統制造業對我們國家的出口、就業、區域經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所以,我們要注意激活存量。經濟能不能穩得住,當下主要取決于現有產業和企業能不能修復動力。要通過技術改造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盤活巨大存量資產。
關鍵是從世界產業鏈中低端邁向中高端。目前,社會上對傳統制造業的重要性仍然存在一些模糊認識,存在以下錯誤觀點:傳統制造業等于產能過剩,傳統制造業等于低端產業,傳統制造業等于夕陽產業。正因為這些錯誤認識,許多人只注重服務業而忽視制造業,只注重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而忽視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
這些錯誤認識阻礙了我們的發展,優先,傳統制造業不等于產能過剩。實際上,我國傳統制造業存在的主要問題還是結構性矛盾:中低端產品嚴重過剩,中高端產品嚴重短缺。前些年老百姓出國**馬桶蓋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傳統制造業關鍵是要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有著極其美好的發展未來。其次,傳統制造業不等于低端產業,任何產業都有低、中、高端之分。傳統制造業經過技術改造智能升級,就可以成為高端制造業。比如傳統汽車通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就可以成為智能網聯汽車,傳統汽車產業將升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這里蘊藏著巨大財富,是將來國民經濟當中的支柱產業。**,傳統制造業不等于夕陽產業,希望穿得漂亮、吃得健康、家居舒適,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永遠不會改變,而且在不斷升級,經過新舊動能轉換,傳統產業就成為朝陽產業。比如我國的紡織行業已經走向世界產業鏈的中高端,整體上已經走在世界前列。德國將振興紡織業作為工業4.0的急先鋒,其戰略判斷是:紡織已經不再是一個傳統的行業,而是基于新材料、節能環保、智能產品等創造出的全新的行業、產品和服務。還有,我國的家電行業正在向智能家居行業快速前進,將創造出一個規模宏大、欣欣向榮的新興產業。
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是建設制造強國的主要任務之一。浙江省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保障經濟平穩增長就是一個例子。浙江省重拳推動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2017年、2019年兩次召開全省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推進大會,****、省長發表重要講話,推動傳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2017年,啟動推進紡織、服裝、皮革、化工等10個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2019年,啟動推進金屬制品、家具及竹木制品、家用電器等**批7個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通過傳統制造業改造升級,培育了四個新優勢:產業新優勢——將傳統產業**為新興產業;企業新優勢——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產品新優勢——推進“浙江制造”產品不斷向中高端邁進;創新新優勢——攻克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2018年,浙江省各項經濟指標位居全國前列。浙江省的經驗表明,量大面廣的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為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
福建省泉州市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也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很好的榜樣。泉州是以傳統產業為主的制造業城市,形成了紡織服裝、鞋業、石油化工、機械裝備、建材家居五大千億產業集群,共同構筑了泉州經濟航母,經濟總量連續20年領跑全省。多年來,作為制造強國示范城市,泉州實施“機器換工”“數控一代”工程,有2200多家企業參與,**2500億元。2018年,泉州市交出了一份靚麗的成績單:實現工業增加值4346億元,同比增長8.9%,增長率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中美貿易摩擦加劇背景下,2019年前9個月,泉州出口逆勢上揚,大幅增長17.9%。泉州市的經驗表明,傳統制造業不是夕陽產業,而是帶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
傳統制造業是中國制造中**競爭力的板塊。2019年,中國工程院對我國26類產業的綜合水平開展了國內外比較分析,其中包括鋼鐵、石化、建材、家電、紡織、食品六大傳統產業。分析結果顯示,有5個產業目前已達到**或世界先進水平。所以說,傳統制造業是中國制造中**競爭力的板塊,是中國制造的特色和優勢,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美好的發展未來。所以,未來民生產業的發展壯大,將為我國消費升級提供巨大發展空間,為我國傳統制造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未來。
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 推動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
我國如何實現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有沒有這種可能性,有沒有這樣的機遇呢?****指出,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匯。這就是我們的發展機遇。交匯點在哪里?就在智能制造,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新一代智能制造技術,成為了新一輪工業**的核心驅動力。
新一代智能制造正在**和推動新一輪工業**,引發制造業發展理念、制造模式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革,重塑制造業的技術體系、生產模式、發展要素及價值鏈,推動中國制造業獲得競爭新優勢,推動全球制造業發展步入新階段,實現社會生產力的整體躍升。
智能制造是覆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創新優化大系統,制造業創新包括四個層次:產品創新、生產技術創新、產業模式創新、制造系統集成創新。在這四個層次上,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都是制造業創新的主要途徑。
優先,產品是智能制造的價值載體,是智能制造的主體。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實現產品創新的共性賦能技術,使產品向“數控一代”和“智能一代”發展,從根本上提高產品功能、性能和市場競爭力,將我國傳統制造業的規模優勢轉變為價值優勢。比如說上海申貝無人機,不斷擴大產品應用范圍,向工業縫紉機領域進軍,將傳統的縫紉機變成了高端制造裝備,已居**地位。比如匹克生產出一種新型跑鞋,是一種黑科技,高端傳統產品包含很多科技含量。再比如動力機車的智能化,我國已成為世界上高速機車技術較發達的國家之一。軌道交通機車制造業已經從傳統制造業邁向了高端制造業。
其次,生產技術創新是智能制造發展的主線。以前制鞋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就向外部轉移,但這不是主要的方向,所以泉州華寶公司研制了智能化成型生產線,在核心關鍵技術、核心部件和云服務等方面取得重大技術突破,生產效益明顯提高。我國的家電企業為什么能夠走在世界前列,就是因為這些家電集團的制造業實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整個數字化工廠的水平都走在了世界前列。又比如海螺水泥建設綠色智能工廠,各類資源消耗下降,勞動生產率提升,經濟效益得到大幅提升。
再次,產業模式創新是新一輪工業**的主題,將深刻變革制造業的生產模式和產業形態,即從大規模流水線生產轉向定制化規模生產,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比如佛山唯尚家居進行規?;ㄖ?,從一個傳統制造企業轉型為現代**務企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幾年前泉州的企業對互聯網非常抵觸,現在他們已經擁抱了互聯網,擁抱了大數據,其個性化定制、電子商務不僅是企業的標配,而且成為企業經濟版圖重要的組成部分。陜西鼓風機廠向客戶不只是簡單提供產品,而是提供包括方案設計、系統成套供貨、設備狀態遠程監測健康管理、備件零庫存及耗材服務等在內的系統服務。
**,制造系統集成創新,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將大大促進制造系統“內部”和“外部”創新的大集成,共同形成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開放型大制造,實現制造業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如漯河市培育食品產業集群,晉江市打造紡織鞋服產業集群等。
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的對策建議
一是凝聚共識,堅定建設制造強國的決心和信心。全社會要提高認識,要將傳統產業放到優先位置。傳統產業在我國制造業中占有重要地位,要把全面實現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作為主要著力點。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要加強領導,將傳統產業升級寫進規劃,作為未來工作的重點之一,將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擺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制造強國的高度進行總體部署。
二是開展新一**規模技術改造。建議在全國開展傳統制造業新一**規模技術改造,持續推動全國各行各業、各種各類制造業企業的技術改造智能升級,實現中國整個制造業的創新升級。強化政策導向與**支持,在新一輪技術改造中,市場將發揮決定性作用,**要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建議各級財政每年投入數以百億元的技術改造專項**,爭取撬動數以千億元的**投入,提振企業**信心,實現每年數千億元的技術改造工業**,實現全國制造業的智能升級,推動中國制造業邁向世界產業鏈的中高端,傳統產業有機會也有能力率先垂范。
三是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在實施大規模新一輪技術改造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調動全社會各方面資源,開展“用產學研金政”相結合的協同創新,通過政策、科技、**、人才、宣傳等多種手段,引導激發更廣泛企業推進智能制造的活力。要把對企業的支持落到實處,制定和完善推進技術改造的普惠性政策,要實實在在地把企業負擔減下去,如對于企業開展智能化技術改造的項目**(不含土建)視同研發進行加計扣除,建立留抵**制度。對智能升級改造項目,在項目竣工投產后,從增收的稅收中拿出部分給予獎勵。
四是加強裝備和工業軟件的研發和應用。我們國家有以十萬億計的裝備市場,自己的裝備、軟件、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要有強大的競爭力,為傳統產業升級服務,否則就無法完成制造強國的目標。應以傳統制造業改造升級為契機,實施政策傾斜,以需求推動國產裝備和國產工業軟件發展,培養系統集成商隊伍,推進我國優勢傳統制造業建設自主可控的產業鏈,形成傳統產業技術改造智能升級服務產業,形成一個蓬勃發展的服務產業。
五是加強傳統制造業科技創新。創新是**動力,要圍繞傳統制造業的需求,強化創新能力建設,建設公共創新平臺,加強各行業基礎共性技術研發,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服務。加大新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一個行業一個行業地扎實推進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推動傳統制造業走向中高端。